找到相关内容194篇,用时1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初果退见问题初探

    以为李老师的讲法违背佛教常理,只是因为那些人未曾窥探过法海罢了!   《杂含》之实例   以《杂阿含经》所见指导证初果、得法眼的实例来看,吾人固然可以发现,指导弟子们经由止观之道,依循闻思修证的...

    温金柯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3262374.html
  • 佛教知识探索

    一般都有很深厚的根器,往往在佛陀三言两语的开示下,便能悟证圣位,初步是得“法眼”,也就是证初果、断见惑(就是断各种邪见);到证四果阿罗汉时,进断思惑(就是断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),所以没有制戒的必要。...

    刘继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71378405.html
  •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--宣化上人讲述

    佛说:“可以。” 于是,他来找外甥,不但外甥没找回去,连舅舅都搭上了,这个舅舅都出家做比丘了。出家之后,随时就得法眼,就证果了。 那时,舍利弗在他母亲的肚里头,就这么大的智慧,欺负他舅舅,把他舅舅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104384883.html
  • 能所中谈顿悟

    正修行,一般言要见性并不是非常难,难的是后续的解脱。禅宗的顿悟,其实主要是指见性,佛教认为若能得法眼,见性或入初果,即使还轮回,最多七世即将能解脱。   见性(见自性)为何并不太难呢?六祖说&...,学戒定慧,修无量善法,先有为增上修行,到“法眼”入了法流后,才说修行如幻。但若一直不敢承担“如来自性”,只求“有为增上”,只...

    杨云唐

    禅宗|顿悟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6/1755049760.html
  • 能所中谈顿悟

    就是法空无我性。一般人之所以修了半辈子还不见性,除了业习问题外,就是知见有偏差。若有正知见,加上正修行,一般言要见性并不是非常难,难的是后续的解脱。禅宗的顿悟,其实主要是指见性,佛教认为若能得法眼,...”,最后“如钻木取火,两木相因,灰飞烟灭。”学佛人当然要从基础下工夫,学戒定慧,修无量善法,先有为增上修行,到“法眼”入了法流后,才说修行如幻。但若一直不敢承担“如来自性”,只求“有为增上”,只知...

    杨云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0552621.html
  • 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

    ,座下多少人即时证三明六通、得无生法忍,最下者亦得法眼──即见道、证入圣果位,《杂阿含》二六二经云:“须陀洹得法眼。”可见顿悟顿证,乃如来说法之本旨,较禅宗之实际主张顿悟渐修者,更见速成顿了。或曰...土六祖,乃至洪州马祖大师,及南阳忠国师,鹅湖大义禅师、思空山本禅师等,并博通经论,圆悟自心”。二祖慧可,原“浮游讲肆,遍学大小乘义”并在香山宴坐八年,始遇达摩,言下顿悟。三四五祖,亦通经论,皆有著述...

    陈明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03255594.html
  • 诸经相貌速写(26)增一阿含经七之八卷

    除尽诸尘垢,得法眼。这时,前世为此梵志亲友的天人,知道这件事情,就来向阿那律礼足赞叹。阿那律也告以“彼人迦叶佛,曾闱此法教”,意思是说,我不过唤醒他曾听过而今世已遗忘的记忆罢了。后来,阿那律来舍卫国...故称之为无目也。’他又答覆世典一连串的发问,即沙门下依五盛阴而得涅盘,此五盛阴有缘生,此缘是爱,爱是生,生即是爱,而爱的解脱就是八正道。世典因此得法眼,并当地中风而亡。  这时,舍利弗就恢复原形,飞...

    周宏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10766249.html
  • 评《新雨》的〈谈龙树的哲学〉

    不离这个原则吧!   律法师否定透过龙树的思想可以取证涅槃,他的理由是:‘因为单靠逻辑是不够的。’事实上,我们透过《杂阿含经》中一些直接经由佛陀或善知识的开示说法而当下远尘离垢,得法眼的例子,可以看到他们所用的方法常是反诘式的,一个问题扣着一个问题的深入,终于使闻者顿见法性,现观涅槃[注一四]。所以恰恰相反,有条理的思辩程序,可以是使人由迷转悟的一种方法,端在使用者是不是明眼人。得法眼,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40888572.html
  •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

    故名。至须陀洹向位,因亲证真理,对佛法得到由切身体会所确认不疑的正信,故能于见道之一刹那间顿断三界的身见等共88品见惑,打开直观佛法四谛的智慧眼,名“法眼”,《杂阿含》第262经佛言:须陀洹得法眼,“不见于我,唯见于法”,此“法”指四谛、三法印之真理。《阿含经》》说法眼净者“远尘离垢,见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,...

    陈兵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740052.html
  • “七十七智”与“度疑清净”之关系探究

    从《杂阿含经》看“度疑”的意义  在汉译《杂阿含经》中,多处说到“见法、得法、知法、入法度疑惑,不由于他入佛教法,于法得无所畏”的语句。5然而,其先决条件是“远离尘垢,得法眼”。从此可以知道,于契经在谈及“度疑(惑)”的状况时,必然与“得法眼”相结合,绝无离此而有说“度疑”的情形。  《杂阿含经》提及“度疑”的诸经中,其中293经最值得作详细探讨。如经中佛说:  我已度疑,离于犹豫,拔邪见刺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847574.html